欢迎访问峨边政协网!中国政协四川政协乐山政协
时间查询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关于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 推进我县乡村振兴的建议

来源:县政协学法委        浏览:109901 次        时间:2020-03-28 09:33:43

近年来,我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前农村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乡村教育、卫生资源失衡,保学控辍压力和因病返贫现象相伴;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农村“空心村”现象不断涌现,村级组织后继乏人;农村青壮劳动力严重缺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重道远;农业产业单一化同质化现象普遍,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乡村群众文化生活缺失,农村吸引力、凝聚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任重而道远。

为此,我们就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农文旅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

一是做好“产业”园区规划,坚持产业先行。因地制宜、因市制宜、因环境制宜,挖掘本地传统产业优势,体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一家一格”特色产业区。加快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创建、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做强支柱农业、做活品牌产品,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联动发展,让农民有业可创、有产可置、有家可守。

二是做好“文博”园区规划,坚持文化融入。根据各产业园地理环境条件,把农博馆、农俗馆、农村匠人馆规划进来;把较有优势的荷塘、果园、鱼塘、观赏性瓜菜园、特色性畜禽园等一体化规划进来;把农家乐与民居设施相结合规划进来,营造良好独特的全域旅游生态环境,突显青山绿水,彩林竞艳、曲水流觞、溪涧跌宕的美丽画卷。

三是做好“康乐游”园区规划,坚持农旅融合。以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景区景点为依托,设置家庭农场、非物质传承、农村匠人技艺培训体验区;开设乡愁记忆场地活动区;开发乡村系列体育赛事区。以度假休闲、康养游乐、文体活动等元素筑造乡村旅游新形象。

二、强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产业

一要做实文化产业,树立“文化+”战略思维。统筹发展规划,准确选择“文化+”切入点,将我县特色文化与旅游、农业与科技、生态与宜居相融合。强力打造田园文化、农耕文化、大地文化、民俗文化。推进产业“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经济创造力和生产力。

二要创新农业的富集景观资源优势,激发乡土文化能量。围绕有潜力的目标,形成一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加大包装推广的力度,广泛开展乡村节日活动。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游玩等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强镇强村。

三要塑造乡贤文化。以乡愁为纽带,广泛凝聚乡贤力量,鼓励品德才学出众退伍军人、致富能人、在外经商、退休干部和外来投资创业代表等新乡贤回乡创业,担任村两委领导。激发乡贤组织活力,制订《乡村振兴文化纲要》、制定村规民约、挖掘家谱文化。以其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故土,引领农村文化新风尚。

三、深化美丽乡村景观与产业功能的融合发展

在实施乡村治理项目时,应着重考虑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结合旅游发展目的融合实施治理,打造优雅乡村环境。要推进乡村道路的升级改造,同时按照旅游景观的思路实现道路两旁景观化、公园化,构造旅游风景廊道。修筑歇脚凉亭、观光栈道、活动广场。要在推进三清三拆工作过程中,注意保留古村落、古民宅和历史建筑物回忆,着力列入保护名录,并加以修缮。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传承,保护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三大革命” 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对道路指示牌、路灯、车站、学校、村居外立面改造等设计外形应从文旅的角度出发,添加特色建筑元素。要规划好季节性经济作物、乡村观赏性花卉彩林的景观种植,以不同景观主导乡村旅游产品营销。

四、完善制度体系,提供机制保障。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开设现代农业管理销售技术培训;大胆探索电商优质服务、互联网多功能“农文旅”云平台;整合农文旅资源和服务信息,培养新型产业技术、农业管理、生态环境治理、旅游产品开发服务人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深化村组工资待遇制度改革,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必将为我县乡村振兴谱写美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