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峨边政协网!中国政协四川政协乐山政协
时间查询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社会科学、文艺(新闻宣传)界别        浏览:35027 次        时间:2018-10-11 11:00:07

 近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非遗项目得到了挖掘整理。甘嫫阿妞民间传说、彝族手工刺绣等7项已列入省级保护名录,但非遗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传承人综合素质不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传授经验。

(二)缺乏年轻传承人继承,多数传承人即便能够教,而年轻人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或迫于生计不愿意学。

(三)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专业部门的指导。

 为加强“非遗”保护传承,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让非遗项目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活”起来,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特建议如下:

(一)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家喻户晓。

(二)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八彝乡中小学校开设月琴、彝族手工刺绣技艺、彝族漆器技艺等课程,让彝区学生系统、深入的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让非遗文化生根发芽。

(三)发展文化演艺产业。广泛吸纳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团、歌舞队,合理开发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等非遗资源。政府通过购买节目的方式,组织“大篷车”深入乡镇、村组开展巡回演出,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建非遗经济实体。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帮助传承人兴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经济实体。如传习基地、小微企业、电商等,通过经济实体,更好地传承技艺,同时也带动更多人群就业。

(五)提高传承人待遇。国家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传承人按标准发放传承人传承费。建议列入县级传承人也设立保障机制,参照国家标准发放县级传承人传承费。同时提高传承人政治待遇,让传承人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六)开发非遗旅游产品。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订单形式由农户及家庭作坊进行生产,由企业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